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自5月下旬以来,富士苹果价格已经连续11周同比下跌。跌跌不休的价格似乎难以撼动苹果销售困境,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7月29日,全国冷库苹果的库存量198.07万吨,较去年同期多出41万吨左右,居五年历史高位。其中,山东地区库存压力最大,剩余库存量占全国库存近一半。8月5日,一位山东栖霞的果商告诉记者,他的冷库里仍然存放着将近300万斤苹果,而往年同期基本已经清库。
对于作为苹果主产区的山东来说,库存高企背后暴露出怎样的隐忧,变局之下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又在何方,记者就此走访产业链上各方,一探究竟。
越种越赔果农砍掉近20年苹果树外出打工
“苹果在我们业内属于大众必消品,吃的人多,所以以往来说,相比其他水果,苹果存冷库是不会赔钱的,但是去年开始,存冷库的苹果开始赔钱了。”刘洋从事水果线上渠道销售,同时也经营苹果种植园。在他看来,去年以来苹果价格走低,不少果农转而选择存冷库,然而没想到越存价格越低,最终导致苹果滞销赔钱,“卖不完就只能烂了扔了。”
相对于水果零售商,苹果滞销对于果农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莱西市院上镇东朱东村村民李玉涛家里种了近5亩富士苹果,树龄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目前已经完成套袋,正处于膨大期。这些果树原本是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由于价格走低且销售困难,虽然眼看十月份果子就要成熟了,李玉涛却已经无心管理果园,而是选择外出打工。“去年冬天家里已经伐掉了三分之一的果树,今年准备继续伐掉一些,改种大姜。”李玉涛说,村里不止他们家,很多苹果种植户都在减产,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苹果收益下降,“以往正常出货价在每斤1.8-2.5元,现在出库价格才5毛,而且还卖不动,算上农药肥料人工这些成本,种的越多越赔钱。”
莱西一处果园的果树已经完成套袋
而在山东苹果的核心主产区烟台栖霞,库存苹果的销售同样不容乐观。根据中国苹果网发布的价格行情,8月5日,80#以上纸袋富士统货价格在0.60-1.00元/斤左右,整体较上月同期每斤下降约0.2-0.6元。栖霞市观里镇果商邹先生告诉记者,他目前手头上代存的客户苹果还有数百万斤,而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几乎没有库存了。与此同时,因为销售周期变长,即便是以耐储闻名的山东红富士苹果,也已经无法支撑,保存期相对较短的冷风库中已经出现烂果等苹果质量下降问题,客户亏损可能进一步加剧。
而作为核心产区,当地果农在收入方面对于苹果的依赖度则更为紧密。统计显示,2019年,烟台市从业果农80万户、170多万人;苹果产业产值192.7亿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的一半以上。“现在是不种苹果没收入,种了苹果还可能赔钱。”邹先生说,当地家家户户种植苹果,其他作物和收入来源很少,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果农的风险。
苹果强省陷滞销困局电商直言山东红富士“卖不动”
苹果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果品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渤海湾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产区是全国最大的两大苹果产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苹果总产量4242.5万吨,其中产量排名前五位的产区分别是,陕西1135.6万吨,山东950.2万吨,山西421.9万吨,河南408.8万吨,甘肃340.5万吨。也就是说,陕西和山东两省就占据了全国苹果产量的近半壁江山。
而作为中国苹果种植的“发源地”,山东苹果不仅产量占优,实力也是有目共睹。以核心产区烟台为例,2019年,烟台市苹果种植面积282万亩,总产量559万吨,均占全省的60%;鲜果出口6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50%。2020年烟台苹果品牌价值145.05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然而,随着此轮苹果滞销冲击,山东苹果的隐忧也逐步显现。数据显示,山东库存承压明显较其他产区更重。据卓创资讯数据,截至7月末,山东地区的苹果库存量约为127.45万吨,高于去年同期24万吨,冷库库容比为25.7%;陕西地区冷库库容比为6.2%,其库存量在22.97万吨左右,比去年同期高4万吨左右,剩余量已经不多。此外,山西、甘肃等地区大部分已经清库货剩余量不多。
对于山东产区苹果库存高企的原因,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认为,海外疫情导致苹果出口受到影响,国内销售量增大。同时,因为地理位置以及光照等气候因素,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的苹果率先上市,山东地区的富士苹果多在后期上市,这样一来,销售份额自然受到影响。
“福九红”苹果树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疫情只是山东苹果滞销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近年来居高不下的管理成本以及品种优势逐渐弱化。
“山东地区雇人管理果园目前是最低100元一天,而西部地区人工费用一天50块钱就有人干。”果农李先生告诉记者,不同于传统作物,果园管理在机械化方面相对落后,从一开始的喂树,到授粉、疏果、套袋、摘袋、除草、收获等环节大都依赖人工参与。这也就意味着,地越多成本越高,收益下降又影响了果农积极性,从而拉低果品品质,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苹果产业协近期公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入库的旧果由于果树老化、品种更新慢,化学肥料多而有机肥少,采收早、果园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原因,质量普遍较差,客商及消费者看货、采购积极性较低。
除了管理成本,品种创新是山东苹果面临的另一个课题。
“山东红富士苹果一般都是走大通货,难出附加值高的精品,近几年我们已经不做了。”一位水果网商告诉记者,随着网络消费习惯的养成,以及物流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如今消费者的选择空前丰富,想要吃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水果都可以说唾手可得。水果地域壁垒被打破的同时,物以稀为贵的消费特点日益突出,传统的红富士苹果市场份额逐渐被更多新品种瓜分。以近些年比较受欢迎的日本引进品种王林苹果为例,这种青绿色的苹果因为颜色靓丽,且香气、甜度、水分、脆度等指标优良,“进货价一斤能达到五六块,终端可以买到十几块钱。”
另一方面,同样是红富士苹果,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区栽植管理技术不断规范,加之其自然气候条件下带来的口感差异,近年来也对山东产区苹果形成压制。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山东地区的红富士苹果经过不断改良,无论产量还是品质都相对稳定。但同时,受繁殖技术以及效益预期所限,果农更换品种的意愿并不高,“更换品种,至少三四年才能见果,丰产需要七八年,大家感觉产业前景不是太光明,不敢盲目更换。”李玉涛说。
育种+科技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苹果产业面临的诸多“痛点”,山东已经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到1100万吨,亩均效益增加500元以上,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现代栽培模式果园发展到120万亩。
为实现这一目标,《计划》在重点工程中提出,实施品种更新换代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苹果采摘、田间管理、产后加工等机具装备的研发生产,大力推广经济实用型果园机械,着力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苹果机械化管理体系,实现果园管理的全程机械化和采收半机械化。
在青岛平度市优品天成红苹果农场,《计划》提出的果园机械化作业场景正在变成现实。由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果园管理机已经下地干活,“通过搭载喷洒作业模块、水果智能采摘机器人,这台机器可以实现喷洒、除草等植保作业,以及对果实进行精准识别定位与采摘。”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房克告诉记者,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果品生产,可以帮助传统果树种植实现提质增效。以平度农场种植的200亩苹果和梨为例,目前割草、打药、苹果采收等环节已经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人机械操作,24小时生产作业,每年预计节省人工成本12万元。
青岛农业大学苹果育种团队在种植试验基地
除了果园管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种业创新力也在不断涌现。“红富士是山东产区的传统种植品种,改良后着色好一点,外观好看一些,成熟期并无差别,栽培上还是需要套袋。”在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果树特色重点学科首席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玉刚看来,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产品消费需求,必须进行苹果育种创新,而这也是他所在的青岛农业大学苹果育种团队目前正在做的。
“现代苹果育种的方向要符合省力化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就是品质优、抗病性强,并且管理成本低。”张玉刚告诉记者,团队目前正在推广由他们首先提出的“六步法”育种技术。因为传统的苹果育种周期相当漫长,一般来说选育一个品种需要12到15年,有些甚至超过20年,而这显然不利于市场对于产品多元化的需求。为此,他们从育种方法入手,通过不断总结凝练,目前通过新的方法可以将育种年限提前三到四年,9到11年就能选出一个不错的品种,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加快了育种进程。
育种周期提速的同时,山东苹果的“原创基因”也在不断增强。2017年,青岛农业大学苹果育种团队历时20余年选育而成的‘福丽’苹果品种权成功转让,并成为国内苹果新品种转让首例。2020年,该团队又一苹果新品种‘福九红’也成功转让。
张玉刚告诉记者,这两个品种的研发都充分体现了省力化的产业发展趋势,以‘福九红’苹果为例,口感方面,果实甜酸,风味好;抗病性强,管理过程中不用套袋;丰产性好,在山东莱州、龙口等多地试验表明,嫁接在M9T337砧木第二年就开始结果,第三年可达到亩产1500公斤。这些品种特性可以有效降本增产,从而为后续推广种植提供保障。与此同时,作为中熟品种,山东地区种植成熟时间在九月中下旬,而这段时间正好是全国鲜食苹果上市的一个“空档期”,且临近中秋国庆,从而有助于打开产品本身的市场价值空间。‘福九红’苹果已经开始推广,预计很快就将推向消费市场。”张玉刚说。